新聞中心

中國泵業"順勢而為,變革產業”
中國泵業經歷的半個多世紀發展的前段道路是艱辛、輝煌的,而后段的大發展則是低端產業模式的大擴張,簡單概括一下基本經歷了四個大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建國初期,在前蘇聯專家的援助下,并通過我國第一批泵業院校老專家和十大國營泵企工程師的共同努力,初步構建了新中國的泵業基礎。
第二階段,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特別是七、八十年代,為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國家花費了巨大財力引進了一大批國外先進技術分門別類的注入到各大國營泵企中,通過消化吸收培養了大批泵業人才,形成了一大批成熟的系列產品,廣泛地應用于各行各業,發揮著心臟作用,同時形成了行業國家標準,沿襲至今。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后,外資泵企紛紛涌入中國,幾乎是廣泛地瘋狂收購國有泵企的股權,狼吞了國家經過數十年構建的最優質的泵業資源、市場和人才。眾多國有品牌淪為國外甩棄的老弱殘兵的擁有者和堅守著。嗅覺敏銳的大批民營企業家視國有老品牌為珍寶,爭先搶得外企留下的殘羹冷翅發展自我,吸引大批泵業人才孔雀東南飛,催生了大批今天的民企,民營企業也因此獲得了大發展。
第四階段,就是現階段泵業,國外泵企與民營泵企并行發展,爭奪地盤的格局。今天的中國土地上世界前十大泵企基本都有自己的工廠,他們的獨資工廠或占據合資主導權的工廠幾乎占據中國泵業90%以上的高端市場。民營企業在中低端市場也獲得了大發展,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萬家泵企,數百萬從業人員的巨大規模,壯觀異常。
2016年中國經濟新常態已經足夠促使泵行業從業者感受到泵業寒冬的侵襲。2016年中國國內至少占30%的泵企銷售量下滑30%~40%。大家不禁驚呼泵業寒流為何來得如此兇猛?措手不及呢?這里有一句話應該為企業家所銘記的,那就是企業發展路徑應該與國家現階段經濟政治發展的大政方針相一致或相向而行,否則必遭自我滅亡。當今中國連“人民幣”都嚴重過剩,幾乎每個產業都嚴重過剩,然而特別的現實是低端產品嚴重過剩,而高端產品嚴重不足。難道還有什么可以以低端幻想的機會而守舊不死的。轉型較快,尚可重生,腳步稍慢、主張遲疑必將消失于業。
中國經濟今天的新常態告知泵業的企業家必須清醒
1.低端的中國泵業產業沒有明天。
2.今天至少80%的中國泵企無論技術、管理,還是生產方式等與世界一流泵企相比仍然差距三十年。
3.靠勞動力成本、工時成本優勢的泵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4.無論是國有泵企還是民營泵企的企業家可以真心的問一問自身泵企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存在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在哪?特別是未來價值在哪里?這是必須清醒認識的。
5.現在大家皆能夠清楚的感受到中國政府反腐敗的決心已經不會動搖,再也不是走過場,一陣風。如此,中國市場秩序必然得以重建,不要再幻想以“關系硬、手段強”等獲得不正當機會。
新常態下中國泵業如何發展?出路在哪里?
一句話是“順勢而為,變革產業”,具體地說簡述為如下二點:
重構行業價值體系
無論是泵業學者、企業家、工程師,還是用戶都應有發展提升我國泵業產業責任的高度,徹底改變急功近利、三心二意、隨波逐利、浮躁噱頭、虛業造假、求獎求榮、崇洋媚外,而應回到腳踏實地、熱愛本行、尊重職守,特別是堅定的重構行業價值體系:重構產業責任、敬業精神、從業技藝、治學求真、虔誠專心。
客觀認識、積極參與行業并購重組
當今中國絕對不容許也不需要有萬家泵企共生共榮。中國需要的是不超過100家在本土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泵企;更需要的是10家在世界形成泵業影響力,每個泵企在全球有5~20家專一工廠的全球分布格局。根據統計數字,2014年中國前十名泵企的銷售額總和還抵不過1998年美國一家泵企的銷售額,并且中國前十名的泵企中還包含有三家上市公司。一些人欣喜雀躍、豪夸自詡的泵業制造之強國地位只能是自我欺騙、自我欣賞罷了,殊不知自己僅是井底之蛙,弱者逞強而已。
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如果能在三年左右的時間內迫使中國泵企數量銳減30%,五年時間滅亡50%大批低端的泵企,那才是產業正常的態勢。那么,現存泵企的出路如何呢?
1)對于根本沒有競爭力、沒有核心技術和完全低端的泵企,個人認為出路就是“關”、“停”、“賣”,成為有實力泵企的協作制造商或節點制造商;
2)稍有競爭力的中等泵企出路在哪?那就是三個字:“被并購”或“傍大款”或“靠大樹”,也就是被并購,留存于產業,優化于產業;
3)規模性泵企的出路在哪?出口有兩個:一是靠自身現有資金,盡快升級自我;二是走資本市場之路,獲得重生、壯大、擴張自我的融資資金,整合行業資源,并購重組行業,做行業細分市場的引領者。
泵業變革靠什么?
靠的是自主核心技術、現代制造方式和大數據體系,并將在資本助推下造就新領軍泵企。
新常態是國家競爭力的重構,每個行業的從業者應該有足夠的思想高度、思維準備。此中同樣蘊含泵業未來一次大變革和新機遇,一個大進步和新階段。中國泵業"順勢而為,變革產業”
中國泵業經歷的半個多世紀發展的前段道路是艱辛、輝煌的,而后段的大發展則是低端產業模式的大擴張,簡單概括一下基本經歷了四個大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建國初期,在前蘇聯專家的援助下,并通過我國第一批泵業院校老專家和十大國營泵企工程師的共同努力,初步構建了新中國的泵業基礎。
第二階段,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特別是七、八十年代,為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國家花費了巨大財力引進了一大批國外先進技術分門別類的注入到各大國營泵企中,通過消化吸收培養了大批泵業人才,形成了一大批成熟的系列產品,廣泛地應用于各行各業,發揮著心臟作用,同時形成了行業國家標準,沿襲至今。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后,外資泵企紛紛涌入中國,幾乎是廣泛地瘋狂收購國有泵企的股權,狼吞了國家經過數十年構建的最優質的泵業資源、市場和人才。眾多國有品牌淪為國外甩棄的老弱殘兵的擁有者和堅守著。嗅覺敏銳的大批民營企業家視國有老品牌為珍寶,爭先搶得外企留下的殘羹冷翅發展自我,吸引大批泵業人才孔雀東南飛,催生了大批今天的民企,民營企業也因此獲得了大發展。
第四階段,就是現階段泵業,國外泵企與民營泵企并行發展,爭奪地盤的格局。今天的中國土地上世界前十大泵企基本都有自己的工廠,他們的獨資工廠或占據合資主導權的工廠幾乎占據中國泵業90%以上的高端市場。民營企業在中低端市場也獲得了大發展,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萬家泵企,數百萬從業人員的巨大規模,壯觀異常。
2016年中國經濟新常態已經足夠促使泵行業從業者感受到泵業寒冬的侵襲。2016年中國國內至少占30%的泵企銷售量下滑30%~40%。大家不禁驚呼泵業寒流為何來得如此兇猛?措手不及呢?這里有一句話應該為企業家所銘記的,那就是企業發展路徑應該與國家現階段經濟政治發展的大政方針相一致或相向而行,否則必遭自我滅亡。當今中國連“人民幣”都嚴重過剩,幾乎每個產業都嚴重過剩,然而特別的現實是低端產品嚴重過剩,而高端產品嚴重不足。難道還有什么可以以低端幻想的機會而守舊不死的。轉型較快,尚可重生,腳步稍慢、主張遲疑必將消失于業。
中國經濟今天的新常態告知泵業的企業家必須清醒
1.低端的中國泵業產業沒有明天。
2.今天至少80%的中國泵企無論技術、管理,還是生產方式等與世界一流泵企相比仍然差距三十年。
3.靠勞動力成本、工時成本優勢的泵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4.無論是國有泵企還是民營泵企的企業家可以真心的問一問自身泵企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存在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在哪?特別是未來價值在哪里?這是必須清醒認識的。
5.現在大家皆能夠清楚的感受到中國政府反腐敗的決心已經不會動搖,再也不是走過場,一陣風。如此,中國市場秩序必然得以重建,不要再幻想以“關系硬、手段強”等獲得不正當機會。
新常態下中國泵業如何發展?出路在哪里?
一句話是“順勢而為,變革產業”,具體地說簡述為如下二點:
重構行業價值體系
無論是泵業學者、企業家、工程師,還是用戶都應有發展提升我國泵業產業責任的高度,徹底改變急功近利、三心二意、隨波逐利、浮躁噱頭、虛業造假、求獎求榮、崇洋媚外,而應回到腳踏實地、熱愛本行、尊重職守,特別是堅定的重構行業價值體系:重構產業責任、敬業精神、從業技藝、治學求真、虔誠專心。
客觀認識、積極參與行業并購重組
當今中國絕對不容許也不需要有萬家泵企共生共榮。中國需要的是不超過100家在本土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泵企;更需要的是10家在世界形成泵業影響力,每個泵企在全球有5~20家專一工廠的全球分布格局。根據統計數字,2014年中國前十名泵企的銷售額總和還抵不過1998年美國一家泵企的銷售額,并且中國前十名的泵企中還包含有三家上市公司。一些人欣喜雀躍、豪夸自詡的泵業制造之強國地位只能是自我欺騙、自我欣賞罷了,殊不知自己僅是井底之蛙,弱者逞強而已。
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如果能在三年左右的時間內迫使中國泵企數量銳減30%,五年時間滅亡50%大批低端的泵企,那才是產業正常的態勢。那么,現存泵企的出路如何呢?
1)對于根本沒有競爭力、沒有核心技術和完全低端的泵企,個人認為出路就是“關”、“停”、“賣”,成為有實力泵企的協作制造商或節點制造商;
2)稍有競爭力的中等泵企出路在哪?那就是三個字:“被并購”或“傍大款”或“靠大樹”,也就是被并購,留存于產業,優化于產業;
3)規模性泵企的出路在哪?出口有兩個:一是靠自身現有資金,盡快升級自我;二是走資本市場之路,獲得重生、壯大、擴張自我的融資資金,整合行業資源,并購重組行業,做行業細分市場的引領者。
泵業變革靠什么?
靠的是自主核心技術、現代制造方式和大數據體系,并將在資本助推下造就新領軍泵企。
新常態是國家競爭力的重構,每個行業的從業者應該有足夠的思想高度、思維準備。此中同樣蘊含泵業未來一次大變革和新機遇,一個大進步和新階段。
上一篇:離心泵操作規程
下一篇:選擇山水泵業 你的明智之舉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OA登錄系統 | 郵箱登錄系統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07-2008 湖南山水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14301007347896455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湘ICP備14003804號-1
